兩岸直航人命關天

褚靜濤

5月 25日下午 3時許﹐由台北飛往香港的台灣「華航」 CI﹣ 611航班墜入澎湖附近海域﹐機上225人無人倖免﹐釀成民航史上又一宗慘劇。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對此次空難事故深表關切。他致函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請轉達對遇難同胞的沉痛哀悼﹐並向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大陸有關方面表示﹐如台灣方面需要﹐願隨時提供相關協助。」

5月 25日晚﹐台灣海基會通知大陸海協會﹐對海協會在華航班機失事後向罹難者及家屬致意乙節﹐謹代表家屬表達謝意﹐同時表示有 9名大陸旅客可能在空難班機上。

祖國大陸高度關注

事故發生後﹐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立即與台灣「中華搜救中心」取得聯繫﹐詢問是否需要提供搜救協助﹐如台灣方面需要﹐願隨時提供相關協助。台灣「中華搜救中心」對此表示感謝﹐表示如有需要﹐將及時與大陸方面聯繫。

在失事客機上有不少赴大陸旅遊的台灣旅客﹐引起了大陸旅遊界的關切。國家旅遊局向遇難台灣遊客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海峽旅行社總經理馮卓志已在第一時間致電台灣中華航空總經理魏幸雄表示慰問。

國家民航總局也對遇難者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並表示願為事故調查提供援助。

5月 27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表示高度關切﹕「兩岸同胞情同手足。我對在此次事故中不幸罹難的台灣同胞、香港同胞和祖國大陸同胞以及其他罹難者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向遇難者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各有關方面一定要繼續盡全力協助搜救﹐並協助做好有關善後工作。」

台灣華航客機空難事故發生後﹐引起交通部高度重視﹐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立即與台灣「中華搜救協助中心」取得聯繫﹐表示願意隨時提供相關協助﹐交通部上海救撈局的四艘救撈船從 25日晚開始就在廈門嚴陣以待。

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與台灣「中華搜救協助中心」協調後﹐派出上海救撈局的遠洋主力救助拖輪「華意」號和「滬救十二號」救撈船編隊﹐於 26日下午 15時 42分從廈門港出發﹐開往出事海域﹐在台灣海峽中線大陸一側協助台灣展開搜救。兩艘船上救撈人員共 40名﹐上海救撈局並派出救撈專家隨隊工作。「華意」號遠洋主力救助拖輪 9千馬力﹐近幾年多次在台灣海峽執行搜救任務。

由於海水流動方向變化不定﹐台灣當局的搜救範圍已擴大超越台灣海峽中線。台灣海基會 26日下午以電函告知大陸海協會﹐為全力搜尋在華航班機中墜海遇難的人員﹐台灣救難單位將向西擴大搜尋區域﹐希望海協會轉知大陸相關單位。

5月 27日﹐大陸「滬救十二號」於下午 3時 40分撈獲部分華航失事飛機碎片﹔大陸「閩泉漁零一五零號」漁船在上午 11時 30分撈獲男性遺體一具。

台灣海基會致函大陸海協會﹐對於大陸船隻撈獲部分飛機碎片及一具男性遺體﹐均由台灣方面接回﹐向大陸方面表達感謝之意﹐同時也說明海基會及相關機關已安排接待與協助大陸罹難者家屬來台。

祖國大陸再一次向廣大台胞伸出援助之手﹐充分表達了善意﹐體現了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民族親情。

華航空難事故對台灣經濟的打擊有目共睹。其實﹐如果海峽兩岸能早一天實現直航﹐這樣的人間悲劇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兩岸未能直航的癥結

1979年 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盡早實現海峽兩岸「通商、通郵、通航」。

20多年來﹐經過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兩岸的貿易額已超過 2000億美元﹐台灣獲得巨大順差。最保守的估計﹐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約 5萬家﹐金額在 500億美元以上。

兩岸之間的「三通」主要通過香港、澳門作為中轉站。 1987年以來﹐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就學和從事商務、交流活動的台灣同胞達 2400多萬人次﹐大陸赴台人數也有 60多萬人次。

台灣海峽寬約 200公里。以目前的交通運輸條件來看﹐根本算不上什麼天塹。台灣對大陸的防線第一道為金門、烏丘、馬祖﹔第二道在台灣海峽中線。台灣海峽屬公海﹐兩岸在長期的鬥爭過程中﹐達成某種默契﹐在正常情況下飛機、軍艦不越過海峽中線﹐以免擦槍走火。澎湖在海峽中線的東側﹐為台島重要的戰略屏障。當年鄭成功、日軍攻佔台島﹐都是首先佔領澎湖。第三道防線在台島西海岸。

台灣當局認為﹐大陸人口 13億﹐ 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即使台灣 2300萬人全部到大陸去﹐也不會對大陸構成多大的威脅。但台灣卻無法承受。兩岸船隻直航﹐若大陸萬船齊發﹐台島西海岸的防禦很快就會被瓦解。大陸飛機越過海峽中線後﹐台灣軍方的預警時間僅 3分鐘﹐若百機齊至﹐台軍根本無法攔截。多年來﹐台灣當局將台灣海峽看作防衛台島的生命線﹐明知兩岸直航將給台灣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卻遲遲不肯開放兩岸直航。

為了消除台灣方面的疑慮﹐兩岸有關人士建議﹐先以「定點直航」(兩岸各指定少數的港口或機場先行通航)、「單方直航」(由台台機、船先在兩岸往返航行﹐大陸機、船暫不往返兩岸)、「先貨後人﹐先海後空」、「兩門(金門、廈門)對開﹐兩馬(馬祖、馬尾)先行」、「開放外籍機、船營運」等變通方式進行。

1991年 6月﹐國台辦負責人提出「由海峽兩岸有關部門和授權團體或人士﹐盡快商談實現直接三通與雙向交流的問題」。

台灣當局以「國籍與國旗問題」、「證件相互承認問題」、「法律適用與糾紛處理問題」等為由加以反對。

兩岸航運界在通航問題上採取低調方式積極推動﹐全面商討擴大兩岸通航問題﹐造成不通航而通船。

1997年 4月順利實現福州港、廈門港與高雄港的兩岸「試點直航」後﹐海峽兩岸間的轉口集裝箱運輸量不斷增加。 1998年 2月﹐兩岸航運部門達成「雙向同步﹐互動互惠」的共識。隨後﹐台核准大陸上海錦江航運公司的「通順輪」與「通利輪」經第三地的兩岸定期航線﹐實現了兩岸班輪經第三地灣靠即可原船載貨往返在台灣和大陸港口的航行。台灣當局害怕實現兩岸空中直航﹐於今是兩岸採取了變通方式﹐即經香港與澳門的「行李直掛﹐一機兩岸﹐一票到底」空運方式﹐已有北京、廈門、南京等 11個城市實現了台灣─澳門─大陸的空中「準直航」。

港澳相繼回歸後﹐兩岸之間是在一個國家內通航。台灣當局本沒有必要再搞繞道港澳的模式﹐卻以台灣地小人稠為由﹐嚴格控制大陸來台人員的數量及規模﹐並嚴加管制﹐仍要繞道港澳﹐以保證台灣軍事上的絕對安全。

陳水扁上台後﹐在「先貨後人」、「先海後空」的原則下﹐推動金門─廈門、馬祖─福州的「定點、定期、定線」的海上直航。 2001年1月﹐兩岸「小三通」開始實施。台灣當局初步開放大陸民眾赴台觀光﹐先是特定對象﹐後是特定單位﹐再是全面開放﹐並主張以「團進團出」方式進行。

祖國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兩岸緊張局勢日益緩和﹐台灣當局卻死抱著冷戰思維不放﹐害怕兩岸直航對台灣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其實﹐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小家子氣作風。

盡快實現兩岸直航

僅 2001年﹐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旅遊、經商等超過 300萬人次。由於不能直接通航所增加的客貨運負擔﹐估計達新台幣 1000億元(約人民幣 250億元)以上﹐浪費的轉運時間﹐更是不計其數。而大陸有 2000萬民眾想到台灣旅遊﹐給台灣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言而喻。

考慮到營運成本﹐ 2001年外商對台投資金額比上年減少三成三﹐今年頭四月比去年同期減少三成九。許多外商已把原本設在台灣的營運總部遷往上海等地。

多年來﹐廣大台胞強烈要求當局開放兩岸直航。據近日國民黨政策研究部的民調﹐有 61﹪的民眾支持立即全面「三通」。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贊成開放兩岸「三通」。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壓力﹐為了扭轉台灣經濟困局﹐ 5月 9日陳水扁跑到金門附近的大擔島﹐稱兩岸關係正常化必須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兩岸必須重啟協商大門、兩岸三通是必須要走的路後。 10日﹐他表示「三通」可以考慮透過民間、委托民間協助推動兩岸通航談判事宜。

5月 14日﹐國民黨籍「立委」章孝嚴提出﹐應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三通」由「原則禁止」改為「原則許可」。

祖國大陸積極釋放出善意。 5月 21日﹐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表示﹕「我們注意到﹐近日不少台灣工商界具有影響力的人士再三呼籲﹐要求台灣當局早日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並願意接受當局的委托﹐同大陸進行溝通協商。我們對高清愿、王永慶先生以及所有台灣工商、航運業者為促進兩岸早日實現直接『三通』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歡迎他們盡快受到當局的委托﹐前來就兩岸『三通』進行協商﹐爭取盡快通起來。」

5月 22日﹐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認為﹐「談判人選不必用到海基會﹐由企業界代表最好﹔如果政府派我的話﹐將義不容辭。『三通』後﹐台灣一定會大興土木﹐興建港口等配套設施。屆時﹐人民就業機會增加﹐台灣經濟將由死水變成活水﹐台灣股市一定漲。『三通』下個月就要通﹐再拖下去﹐台灣都沒有競爭力了。」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說﹕「如果問企業界 100個人﹐ 100個人都會說希望兩岸趕快『三通』﹔兩岸『三通』談判應委托民間去談﹐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否則談 10年也談不成。」

台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詭稱﹐「政府對於『三通』問題願意考慮彈性方案﹐如果大陸配合的話﹐或許有可能在 2004年 3月以前『三通』﹐否則政府也沒有把握。」這完全是在愚弄廣大台胞﹐為陳水扁參選下屆「總統」製造聲勢。

在兩岸政治上的歧見短期內無法化解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在一個國家的框架內﹐採取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模式﹐加速兩岸直航。可先實現高雄對廈門、高雄對上海的直航。規定航班的次數﹐先海後空、先貨後人﹐循序漸進﹐根本不存在對台灣的安全上造成任何影響。

華航空難事故上的遇難者大多數人都是準備繞道香港赴大陸。如果兩岸早一天直航﹐他們就不會這樣平白無故地送命。不幸的是﹐他們都成了台灣當局阻撓兩岸直航的犧牲品。

台灣《聯合報》的兩名記者都在失事的班機上。 5月 26日﹐《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機上 206名乘客﹐大多數不是以香港為目的地﹐而是準備經香港轉機前往大陸各處。如果准許直航﹐他們或許就不會在這架班機上。主張兩岸直航﹐有許多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維護人權。民航安全畢竟是一個機會問題﹐多一次起降、多一段旅程﹐就多一分風險。倘若是一趟必要的正常旅程﹐出了事只有怪命運﹔但如果死在這種因政治因素被迫平白多出來的旅程上﹐豈不更是死得冤枉﹖但是﹐每年約有 300萬人次﹐皆是冒著這種風險﹐花冤枉錢、花冤枉時間﹐飛這一趟其實絕無必要的冤枉的香港之旅。有人會因此冤枉送命﹐遲早也是偶然中的必然。這些冤枉之旅上的冤魂﹐能不能向禁止直航的政府申請賠償﹖」

陳水扁既然有意緩和兩岸關係﹐就應拿出實際行動﹐實現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仿效金門、馬祖的「小三通」﹐盡快實現兩岸直航。這樣一個便民利民、有益兩岸的局面﹐是兩岸同胞共同期盼已久的。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225個生命再次昭示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只有盡快實現兩岸直航﹐才有可能避免類似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

(作者為南京大學商學院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研究學者。)